目前分類:教養相關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這篇文章寫的真好!做父母的都應該看一看~
別讓自己的孩子得了"被溺愛兒童症候群"


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977
作者:李盈穎、劉承賢、賀先蕙

希望跟各位為人父母的分享,順便也提醒自己對小孩的教育方式。


 


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溺愛戰爭」
有一種病毐,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,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。


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,小心了!


這個病毐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,被感染也不會發燒、嘔吐,


但日子一久,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:驕傲、憤怒、妒嫉、懶散、暴食厭食、陷溺、貪婪,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。


現象: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裡症候群這個病毐帶來的症狀,名叫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(Pampered Child Syndrome),


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;在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的人,發病率尤高。


這已成為二○○○年以來全球兒裡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。


 


卡拉(Carla Wagner),十七歲,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。


這一天,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,


酒後,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,撞到了一位女學生。


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,


她的父母問法官:「那麼,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 到巴黎度過夏天?」


這是二○○一年八月,美國(時代)雜誌封面故事裡的真實案例,


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。


 


二○○五年十月,英國(泰晤士報)也刊出一篇專文:


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,文中提到一個案例:


「她,只有十三歲,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,


用違禁藥品,自殺過一次,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。」


你可能會認為,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?


事實不然! 她的父母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,


總是細心呵護她,給她一切她所要的,讓她成為家中的「老大」!


這個女孩,正遭受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的侵襲!


 


調查:三分之二父母,承認孩子被寵壞, 不止英、美國,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。


 


阿文(化名,根據《兒童及少年福利法》,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時,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),


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,


國小時,他很聰明,父母極度寵愛, 一次他欺負同學,


老師請父母來學校, 她的父親,從BMW 座車下來,


就怒氣沖沖直奔導師,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,隨後跟來,


父親劈頭說:「我的兒子,我很了解!」


母親再說:「我家阿文很乖,一定有人激怒他,才會欺負人。」


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。


國一時,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。


 


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,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,


導師說:「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…」


話還沒完,阿文父親拍桌:「你腦袋才有問題!」


升上國二,父母這時才意識到事態越來越嚴重。


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。


鑑定結果出爐,醫生說:「阿文是抗拒學習,而且懶惰,造成智力退化。」


 


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,


竟讓兒子變成這樣,兩人楞在原地,久久不能言語。


過去,人們總高唱「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」,


但如今,過多的愛、不當的愛,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,甚至產生負向性格。


 


 


以下六個數據,分別來自二○○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、


二○○一年CNN及(時代)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、


二○○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:


 


1.80%的人,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。


2.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。


3.七五%的人認為,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。


4.只有九%的成人認為,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「對成人有所尊重」。


5.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,因為「無法忍受」學生的行為,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,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。


6.也是最驚人的數據:一九八四年時,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。


 


到了二○○一年,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。


 


更進一步推論,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,


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!(編按: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%)


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:


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,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。


五倍的愛,五倍的物質,孩子消化得了嗎?


 


病源: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兒童心理學先驅、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.金德倫(Dan Kindlon),


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,研究四至十九歲兒裡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,


提出一份報告。該報告指出,


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(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)的父母,


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,他將其稱為「溺愛世代」。


原因有三:


 


一、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;


二、孩子生得少;


三、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。


 


在溺愛世代的家庭,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;


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.一八人,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。


而這一代的父母,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,


因此他們質疑權威,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、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。


 


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(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),


被稱為「千禧之子」,被譽為「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」,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。


根據統: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房間裡有個人電腦、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。


 


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,


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: 出外用餐,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;


有九0%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。


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,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、


到巴黎塞納河乘船、到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。


癥結:民主與溺愛,一線之隔


千禧之子,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,


然而,越多的愛,越多的物質,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。


 


根據教育理論,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(民主、權威、溺愛、忽視),


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與「指導、要求」程度而有所區別。


其中,「民主型」父母,是最佳管教方式,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


又給予適當的「指導、要求」,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,


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。


但一不小心,「民主型」可能就會變成「溺愛型」父母,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。


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,若只是一味給予「溫暖、支持」,


卻未給予「適當的指導、要求」,賦予過度的自由,將變成溺愛型父母,孩子無法克制本身負向、


不合理的行為,自我接納能力也低。


 


而「溺愛型」父母又可分為兩類:放任,或過度保護。


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,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。


後者 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,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。


 


台北現場:


 


怕廁所不乾淨,菲傭陪伴上學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。


八歲的Angela,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。


她的父母常常出國,收入屬中上程度,但因她是獨生女,從小備受寵愛。


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,花色蘇格蘭裙,


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,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,


腳踩的是ELLE童鞋,連包包款式、該斜背、側背,都有講究。


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,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。


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,每週二中午,菲傭為她送便當。


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、放下便當,牽著小Angela的手,


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的門,「太暗、地上有水、馬桶上有黃漬」的都被淘汰。


如廁完後,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,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,


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。


Angela的媽媽要求她,學校廁所不夠乾淨,


若想上大號,盡量忍住,不在學校上,免得「處理不好」,


但一年下來,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。


逢年過節的時候,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,


從接車的阿姨、司機、到外籍課程 老師、導師等十幾人,都送上高檔禮品。


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,


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,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、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得多。


房間有人掃、上廁所有人伺候、出門有人接送,Angela做什麼呢?


常常,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,不發一語。


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已經完全被剝奪了。


 


 


另一個主角Dorothy,則出現在台北市中心的快樂瑪莉安美語幼稚園。


六歲的Dorothy活在母親對她百依百順的羽翼下,


在學校,只要別人不合她的意,她就用尖叫、大吼抗議,


母親對她束手無策。


每天,她帶著家裡的高級糖果,


從私家轎車下車,略仰著頭慢慢走進學校,


她袋裡的糖「叮咚叮咚」踫撞發響。


「各位同學,今天帶來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。」


接著,她將糖一顆顆放在同學掌心上,


「你,哼!沒有!」只見她跟一個男孩說。


因為昨天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辮子,


今天必須接受懲罰。


Dorothy在學校就像「蜂后」一般,懂得利用物質發號施令。


 


 


大陸現場:


 


兒子打媽媽巴掌說「雞腿是我的!」


不只台北,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,有很多「地鐵父母」。


上海的地鐵車站裡,有很多「地鐵父母」。


上海的地鐵有三層,最底層是搭車處。


這天,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,他拿著手機,


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:


「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!上什麼廁所?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?」


說著邊掏錢、邊罵、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。


原來,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子省時間,夫妻兩人分工合作,


一人買早點,一人買票,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,多個十分鐘看書。


 


 


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。


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,包了一輛計程車。當天,郭台銘趕夜車,從山西南部渡黃河。


晚上十點多,月光瀉了一地,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,聊啊聊啊,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。


原來,這司機每天賺了錢,只吃兩個饅頭、兩根蔥,


但為了孩子,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。


有一次,他生病了,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,


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:「這雞腿是我的,為什麼要給爸爸吃?」


郭台銘感嘆: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,連他爸爸生病了,也不讓步。


 


這種小孩 沒有感恩心,只曉得占有,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。


 


美國現場:


 


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。


在紐約長島,有間名為「船塢」的餐廳,


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:「如果你不能控制好你的孩子,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。」


餐廳的規定則是:「No checks, no credit cards, no cellPhones , take screaming outside .


(不收支票、不收信用卡、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,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)」。


 


 


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 君分析,


孩子在社會互動中,最需要的就是「妥協、分享、互動」三種特質,被溺愛的孩子,


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,就容易自我中心。


幼稚園,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,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,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,


隨著時間長大,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。


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、憂鬱、拒學,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,甚至出現自殺、攻擊性的行為。


此外,被放任的孩子,由於將「獲得東西」視為理所當然,


通病就是「等不得」,當「無法獲得」的情境出現,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。


忠告:「易開罐的愛」只會害了孩子


然而,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、愛少,而在於「怎麼愛」。


愛的方法正確,孩子的行為加乘;


愛的方法不正確,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。


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,或者,你應該見過:


全家吃飯時,父母因為愛孩子,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,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.


 

小豬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
小豬常常會不和人打招呼,一直讓我很困擾,


稱讚、責駡都不管用,


今天在babyhome正巧看到這篇文章,


有一些方法似乎可以試試看,希望有用~


 

 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我家有個沒禮貌的孩子


文╱龔威銘


採訪諮詢╱陽光森林幼兒美國學校教務主任熊佩萱


 


掌握技巧 棘手狀況也能迎刃而解


禮儀是人際往來應對進退的行為準則,也是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。爸媽對於孩子的禮儀訓練應該從小開始,除了身教重於言教之外,爸媽也該懂得掌握技巧去落實禮儀教養,取代以往在遇到問題時,才開始大聲怒斥、懲罰的方式,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輕鬆觀察與學習。


 


當看到路邊有小孩耍賴、沒禮貌,身旁的大人卻完全不知所措時,您是否會覺得心有戚戚焉?的確,許多爸媽在孩子表現出沒禮貌行為的當下,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。為此我們特別蒐集了四種常讓爸媽感到棘手的狀況,當家中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,建議您可以採取下列的處理與教育方法。


 


狀況一


不愛打招呼


孩子不愛打招呼,有時只是害羞和感到不安,孩子和大人一樣,要見不熟識的人,需要心理準備,無法貿然地立即熱情的招呼。因此,建議帶孩子去見客人前,可以先向孩子說明會碰到誰,例如:待會見面的阿姨是上次和我們一起去吃飯的阿姨,預先建立安全感與熟悉度,將有助於培養孩子開口和打招呼的行為與習慣。如果孩子看到人不願意打招呼,建議爸媽可以把孩子帶一旁提醒,例如:媽咪跟你說好了,待會兒見到阿姨時要打招呼的啊!阿姨很期待和你見面……,試著和孩子說明情況,而不是用怒斥的方式指責他的不是。


 


有些孩子的個性好面子,要給他台階下;有些孩子的個性比較羞澀膽小,不妨用遊戲的方式,例如:來和媽媽比賽吧!看誰比較有禮貌……。別忘記,除了要多給予機會讓孩子表現出禮貌機會,也要適時給予言語的鼓勵(不要用實質物品),這對於強化「打招呼」的行為是很有幫助的。


 


 


狀況二


大聲喧嘩、笑鬧


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鬧又講不聽,不僅會讓大人心煩意亂,也容易遭到他人的白眼。建議爸媽遇到這種情況時,可以多利用禮貌貼紙或禮貌表格來幫孩子的行為打成績(例如:表現良好3顆星、表現普通2顆星),爸媽應該切記,以獎勵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回報永遠會優於處罰。


 


當然,爸媽平時也可多利用環境進行機會教育,若碰到有其他小朋友大吵大鬧時,可以問問孩子的感覺,讓孩子自己學習去判斷這樣的行為好不好。



 


狀況三


不如意就耍賴(大聲嚎哭、在地上打滾……)


孩子遇到不如意就耍賴,最讓人頭痛,尤其在公眾場合時,更是讓爸媽不知所措。若想避免這樣的狀況,爸媽不妨事先和孩子預告或約定,讓孩子有心理準備。


 


舉例來說,孩子的玩樂時間結束了卻不願意離開,爸媽絕對不可以讓孩子任意拖延時間,而應該看他的表現做決定。對於小小孩,爸媽可以說「再溜10次就要回家」;對於看得懂時間的大小孩,可以說「再10分鐘就要離開」、「最晚等到730分就要走了。」


 


如果是去購物,爸媽可以先在家裡和孩子說好條件,例如:今天可以看玩具,但不能帶回家。抵達賣場時,也要再次用堅定的提醒談好的條件,或是當場告訴孩子:「媽咪皮包的錢不夠,我們今天先選玩具,下次等你集滿好寶寶貼紙(或生日時),我們再來買。」此外,爸媽不妨先列出購物清單,每買到一樣東西就讓孩子打勾,像是玩尋寶遊戲,這樣即使沒有買玩具,也能有玩遊戲的感覺。


 


特別要提醒的是,當各種方法都用盡,孩子硬是不聽,當場大哭大鬧,爸媽應該二話不說先將孩子帶走,等孩子情緒較為穩定時,再和他講道理,讓他明白爸媽不會因為他哭鬧、耍賴就改變立場或讓他予取予求。



 


狀況四


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乖乖坐好


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,如果想讓孩子乖乖坐好,不妨事先帶著孩子喜愛的玩具、故事書、圖畫本和蠟筆,讓孩子有事可做,就比較能坐得住;但也要記得跟孩子說,若沒有乖乖坐好,下次就不能帶玩具一起出來坐車了。如果沒有座位,爸媽可以陪孩子扶好站著,如果有人讓座時,一定要記得帶著孩子向對方說謝謝。


 


有些孩子會直接穿著鞋站在座位上,爸媽可以跟孩子說:「寶貝,你看看鞋子是不是很髒?司機伯伯和打掃阿姨每天好辛苦把座位打掃乾淨,讓大家有乾淨的椅子可以坐,你這樣會把椅子踩髒喔……」讓孩子學習將心比心。



 


★教養布告欄


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掌握技巧,當孩子出現各種不禮貌的狀況時,爸媽絕對不要忘記「當下糾正、鼓勵,事後處罰,不要當眾指責」基本原則,才能真正讓孩子從每一次的情境中加以學習,而不是產生負面的情境經驗。


 


此外,爸媽對於孩子的管教原則,態度務必要一致,千萬不要因為怕吵、怕丟臉,就心軟而去滿足孩子的需求,一旦先例一開,日後管教便會困難重重,因為孩子一定會問:「為什麼上次可以?這次不行?」甚至是變本加厲,吵鬧得更加厲害,無法講理。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學,爸媽也要記得與幼教老師配合,讓孩子在學校與在家裡都能有一致的表現,培養他成為有禮貌、人見人愛的乖小孩。



(資料來源: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200810月號提供)

小豬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看著被老鼠啃得亂七八糟的聖誕飾球以及衣服上的老鼠屎,媽媽生氣了,並且擺上捕鼠器,潔特和好友們相當不捨老鼠被捕而想拯救老鼠,他們會成功嗎?


 


作者:柯耐莉亞馮克


選自:《吃書的豚鼠》(大田出版)
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



「夠了!」媽媽說。


 


「啃得亂七八糟的聖誕飾球!雨鞋裡面有老鼠屎!夏天衣服上有老鼠屎!我要在閣樓擺上捕鼠器。」


「媽媽,不要!」潔特。


「我保證不會再把乳酪擱在紙箱間了。」


不過,媽媽還是擺上了捕鼠器。


潔特讓捕鼠器失靈,但是媽媽隨後又再安設妥當。


第三天,捕鼠器抓到了第一隻老鼠,十分小巧,毛很漂亮。


潔特哭了,媽媽感到慚愧,不過仍然沒有清走捕鼠器。


「我們必須救救其他的老鼠!」潔特和好友安娜與密麗安埋葬老鼠時說道。


「我們必須救牠們!」


在她們發誓不碰捕鼠器後,媽媽便讓她們待在閣樓上。


整個下午,她們試著拿乳酪把老鼠引出來,卻一隻都沒見到。


「牠們不願被救!」她們再次走下嘎吱作響的閣樓樓梯時,密麗安嘆氣道。


「看看,老鼠殺手,」她們經過廚房,見到潔特的母親在削馬鈴薯時,安娜說道。


「要是只因為幾顆老鼠屎,就殺了可愛的老鼠,我會永遠睡不著的。」


潔特的媽媽臉紅起來,一聲不吭,連「安娜再見」都不說,不過還是沒有清走捕鼠器。


隔天早上,密麗安帶了一個窄窄的盒子到學校來。


「這個陷阱可以捕到活生生的老鼠,」她解釋。


「老鼠跑進去拿燻肉,蓋子便會被推開,然後--嚓的一聲--就被關了起來。」


「那沒有用的,」自以為是的比特說道。


「我倒是可以把我的貓借妳們,一點都不貴。」


女孩們沒理他。


下午一到,她們便把這個捕活老鼠的陷阱擱在潔特的閣樓上。


「妳要先說服老鼠殺手把她的陷阱拿走,這個陷阱才會有用。」安娜說。


潔特試著說服媽媽。


「好吧,」媽媽說。


「妳們有三天時間。」


第一天下午,毫無動靜。


潔特把美味的燻肉擱到陷阱中。


她察看蓋子是否已經關住,前後至少十次以上,不過沒有任何老鼠的影子。


夜裡,潔特夢到哭泣的老鼠和比特的貓。


隔天吃早餐前,她登上閣樓,見到一條小尾巴露在鐵籠子外。


潔特激動到差點摔下樓梯。


「媽媽!我們抓到一隻老鼠了!」她喊道,拿著陷阱跑進廚房。


「看一下那個小爪子,是不是很可愛啊?」


爸爸打量著老鼠,十分著迷的樣子,連報紙都忘了看。


「這是我們閣樓上的老鼠?」他問。


「不只這一隻。」媽媽說。


「說不定我們可以把牠擱到我的舊水族箱裡去,」爸爸叨叨說著。


「放些泥土和一棟小屋子進去……


「你們敢,」媽媽說,再對潔特說:「好,停火協定延長。


不過,這些老鼠一星期內一定得離開,否則我會再拿出我的陷阱。」


「妳的陷阱?」爸爸問道。


「死亡陷阱!」潔特對爸爸悄悄說。


「妳在幹嗎?」爸爸吃驚地看著媽媽,害她喝咖啡嗆到。


「牠們咬壞了聖誕飾球,」她喃喃唸著。


「而且到處都是老鼠屎。」


「什麼,咬壞聖誕飾球和老鼠屎就要判處死刑?」爸爸問著。


隔天早上,媽媽把捕鼠器全扔進垃圾桶裡去。


爸爸、潔特、密麗安和安娜又在閣樓抓到九隻小老鼠,當然都是活的。


他們沒把老鼠擱到水族箱裡去,而是一起帶到森林。


「牠們一定會再回來。」媽媽說,不過要到四個月後,她才發現到新的老鼠屎。


這時,密麗安、安娜、潔特和爸爸又再開始抓老鼠……


小豬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豬以前是個不愛吃菜的孩子,到學校之後,就漸漸愛吃了。


在學校當然有老師的一套,在家呢,對於不會做菜的我來說,變換各種菜色是難上加難,所以我都是以『幫忙小超人』的遊戲,利用各種39元店可買得到的模型,改變疏菜的形狀;或是請小豬幫忙撿菜;又或者是煮成濃湯,效果都不錯唷!


 


~下文刊載於20087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》 ,我覺得很不錯!還蠻實用的!Good!


 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「你今天吃蔬菜了嗎?」──這是電視強力放送的廣告,不斷提醒國人多吃蔬菜的重要性。現今不僅大人的蔬菜攝取量不足,年幼的孩童更是對蔬菜敬謝不敏,要他們乖乖吃蔬菜簡直比登天還難!孩子的飲食習慣是爸媽培養出來的,因此,爸媽要多用巧思,讓bobo把營養的「綠巨人」吃到肚子裡喔!


根據「台灣地區16歲兒童飲食習慣」的調查結果,顯示台灣幼兒每日營養攝取普遍不均衡,高達8成以上的幼童並未攝取到衛生署建議的每日蔬果攝取量,其中更有超過6成幼童未能每日攝取到綠色蔬菜。幼童時期是建立飲食習慣的重要階段,若在此時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,可能造成營養攝取不平衡。


 


不吃蔬菜2大原因
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對食物的偏好,有些人就是會將某些蔬菜設為拒絕往來戶,這與必需均衡攝取各類食物的原則抵觸,蔬菜好處多多,但為什麼這麼多人不喜歡?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主任洪若樸認為,父母或孩子的主要撫養者若有「偏食」的情形,也沒有正確的營養知識,再加上蔬菜的特殊氣味,就容易讓孩子不喜歡吃蔬菜。


 


1.特殊氣味


相信大家都有「小時候不敢吃、長大才能接受某些蔬菜」的經驗,這往往是因為某些蔬菜具特殊氣味,味覺敏感的幼兒還不能接受。例如:紅蘿蔔、芹菜、洋蔥、韭菜等,通常都為孩子所拒絕。其中,含硫化物含量較高,會出現辛、嗆、辣味道的蔬菜,更是孩子拒絕的首選。


 


2.家長習慣


有些父母或撫養者有「偏食」的習慣,雖深知均衡攝取營養素的重要性,也會盡量準備一些蔬菜給孩子吃,但卻無意中流露出「菜好難吃」的神情,洪若樸表示,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很強,即使家長沒?,他仍然能感受到這個食物似乎不好而拒絕。


 


蔬菜每日所需攝取量


根據衛生署建議的每日蔬果攝取量,依年齡不同而有差異:


13歲:每日1份=100公克
4
6歲:每日1.5份=150公克(約18分滿的量)


 


彩虹飲食法


有些植物元素為人體無法自行合成,一定要從蔬菜中獲取。像是葉黃素,其為眼睛視網膜黃斑區的主要胡蘿蔔素醇,有助於視力,但一定得由深綠色蔬菜中獲得,如甘藍菜、菠菜等。洪若璞表示,每人每天都需要攝取5份以上不同種的蔬果,即「彩虹飲食法」,才能攝取多多元化的植物營養。且蔬菜最好選擇深綠色或深黃色的蔬菜為主,例如:青椒、菠菜、胡蘿蔔、番茄。


 


蔬菜變身食譜


洪若樸提供3到讓蔬菜變身的食譜,讓孩子能攝取到蔬菜的營養喔!


 


菜肉餛飩


材料:豬絞肉、青江菜、調味料
做法:青江菜汆燙後剁碎,拌入豬絞肉中,調味後再包入餛飩皮。
小提醒:只要是孩子不接受的蔬菜,父母都可用此方式讓他吃下肚,也可製成水餃、燒賣。


 


番茄濃湯


材料:番茄、肉末、西芹、馬鈴薯、牛奶、迷迭香
做法:先將番茄、馬鈴薯蒸熟後,加入其他材料放入果汁調理機,拌攪後倒入鍋中,加入牛奶及水煮開,即可成為番茄濃湯。
小提醒:由於番茄味道較重,但富含維生素C,製成濃湯是讓孩子攝取的絕佳方式,另外,許多孩子會拒絕的西芹也可選擇此種烹調方式喔!


 


獅子頭


材料:絞肉、豆腐、洋蔥
做法:將豆腐壓碎,洋蔥切末,和入絞肉中,除調味料外,再加上少許太白粉將肉捏成球狀。可先過油定形炸至金黃色,再放入砂鍋加上大白菜慢慢煨。
小提醒:獅子頭的做法和餛飩內餡相似,只是呈現方式不同,媽咪每次可用不同的蔬菜製作,讓孩子均衡攝取到各種營養。


 


bobo乖乖吃蔬菜


每個人的飲食習慣是從小養成的,只要家長動點巧思,讓孩子吃青菜絕不是難事!


 


1.從副食品開始


幼兒最開始接觸的蔬菜便是副食品中的蔬菜泥,由於孩子的味蕾敏感,因此,父母應從此時開始訓練,讓bobo及早習慣蔬菜的味道。一開始可製作成蔬菜泥,此時孩子尚未發展出良好的咀嚼能力,因此,一定要將纖維處理好,以免口感不佳而影響對此食物的味覺印象。等到孩子能完全接受蔬菜泥後,就可將蔬菜切成碎末,熬成菜粥,或是煮爛添加到麵條中。


 


2.製成可愛形狀


若是孩子不吃蔬菜,媽咪可用小模型將蔬菜變成可愛的圖樣,像是將花椰菜變成小花、小愛心等等,吸引孩子的目光,進而將它吃下肚。


 


3.以卡通主角當誘因


利用卡通故事主角吃蔬菜的行為引導孩子吃蔬菜。大力水手即是1個好用的例子,可以跟孩子說「吃了菠菜,就會跟大力水手一樣強壯喔!」


 


4.加入其他食物中


加入其他食物也是常見的方法,不過,孩子跟蠟筆小新一樣,就是有辦法將不喜歡的蔬菜挑出來,洪若樸建議媽咪,將蔬菜切成細末,包入水餃餡或做成紅燒獅子頭,孩子較難發現蔬菜的細末而願意進食,便可吸收到該蔬菜的營養成分。而後再視孩子接受的程度慢慢添加蔬菜量及改變顆粒大小,待孩子習慣蔬菜的味道後,就能直接以蔬菜的型態讓他吃了。


 


5.製成蔬菜濃湯


洪若樸表示,和果汁相較,將蔬菜製成濃湯較能保留其纖維,有助於腸胃蠕動。可將味道較重的蔬菜加上鮮奶,經過果汁機調製成濃湯,像是奶香南瓜、番茄濃湯等。


 


6.小遊戲


玩遊戲的方式也可以讓孩子把青菜吃下肚,並能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。父母可將蔬菜製成可愛的形狀,和孩子玩猜拳,贏的一方就可獲得1份,讓孩子認為「吃蔬菜」是1種獎勵,便會覺得吃蔬菜是好的!另外,再小一點的孩子,也可將蔬菜比喻成各種物品,像是將空心菜比喻成小矮人的戒指,跟孩子說「我們要把戒指吃下去喔!」


(諮詢/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 洪若樸)

小豬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













讓孩子多動手做家事,瞭解做事的方法和步驟,不僅培養出生活能力,責任感和適應性也會增強。
【文/柯華葳 (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)】


我有個學生常把「不會做家事」掛嘴邊,起先我以為她想學,但後來幾次聽她說「不會做家事」時,發現她有點「炫耀」的意味。因為她說:「不會做家事,還不是有很多人追,而且他們都知道我不會做家事。」還說:「男朋友幫我切水果,不像媽媽切的樣子,我就不吃。」聽到這些說法,我有點挫折。什麼時候,生活智慧變成了被小看的能力?


生活智慧是由經驗累積而來

生活智慧不同於從學校學到的學科知識,它是隨手拈來,累積經驗而成,而且富於彈性的。我聽幼兒園老師提過,有的孩子拒絕以衛生紙擦鼻涕,因為他認為衛生紙是擦屁股的。有的孩子不能忍受用菜刀切水果,覺得會有菜的味道。不論是改變自己的習慣,使自己有彈性,或是找出辦法使水果沒有菜味的方法,都需要在生活中磨出經驗去面對。


孩子在家中處處是學習機會

我的想法是,培養生活智慧的機會在家中唾手可得,放棄了多可惜。許多媽媽說,小孩做不好、洗不乾淨,可能要重做;媽媽自己洗自己做,又快又好。但若是平常趕著上班,或許時間不夠慢慢培養,然而週末呢?如果大家不外出、不外食,就在家中一起做做家事;若是上市場採購,跟孩子聊一聊你選購食品或物品的標準。這樣,孩子就在學習了!

小心生活太便利而少了磨練

目前生活中有許多的方便,可能也讓我們失去一些生活智慧。例如,隨時都可以去24小時便利商店,會不會剝奪了事前計畫以及忍耐的磨練?沒有24小時便利商店時,孩子可能需要「先」想到要什麼,先準備好,當下沒有,就必須忍耐等明天再買。


引導孩子,並記得多讚美他

你希望孩子日後能獨力在生活中做些事嗎?例如:洗碗、掃地、用洗衣機洗衣服等。他會學到責任、懂得安排事情嗎?例如:他知不知道怎麼把垃圾包裝起來,不露出「內餡」,放在垃圾集中處?請給孩子多一點學習機會,做完家事,也記得讚美,這樣,他會再到你身邊來幫忙,生活智慧就在這裡生根萌芽。




【詳細內容請看《學前教育雜誌》2008年9月號】


 


讀後感:


從讀書時代開始在外地的生活、求職及婚後生活,很少須要求助於父母,除了一路上碰到的貴人們之外,我想更要感謝從小就分配家事給我們姐妹的父母,讓我們自小就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態度。


反觀求學時期,曾看到好幾個同學朋友到了國外或外地唸書,父母不在身邊之後,就有如天高皇帝遠一般,東西不停的亂買,錢不停的亂花,房間亂七八糟,功課就不用說了,往往到了期末時,才慌慌張張地,找這個人惡補,找那個人惡補的狼狽相,真是讓人無言以對。


希望我們家的小豬以後也能夠很獨立自主。期待&努力中~


小豬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
「快樂學習」不是口號,是你我皆能身體力行的教育理念,若你希望孩子一輩子感受學習魅力,從萬物體會出各種道理,從現在起,只要從「你」做起,親子都能樂在學習。

 


做孩子的學習榜樣



「快樂學習」不是口號,是你我皆能身體力行的教育理念,若你希望孩子一輩子感受學習魅力,從萬物體會出各種道理,從現在起,只要從「你」做起,親子都能樂在學習。


身為婚姻與家庭問題專家的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榮譽教授古納說:「我們都是演員,家庭則是我們的舞台。舞台上的一切,子女看得一清二處。」從這句話中,相信你我可領悟到,我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榜樣,所有的言行舉止,孩子都會觀察,並且默默記在心中,成為往後的學習對象。

駿嘉鑑診教育機構執行長黃秋蓉表示,「家庭」是孩子第一個學習成長的地方,「父母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,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言一行,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。大家不難從周遭朋友身上發現,其行為舉止似乎潛藏著父母的影子。因此,讓我們從心做起,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優質好父母。



學習從自己做起

在特別企劃一文已談論了快樂學習的眾多面向,你是否已有幫助孩子快樂學習的頭緒,不過,別忘了,希望孩子快樂學習,應該要從你自己開始著手。

大家熟知的暢銷作家徐權鼎,自從2006年發表《我這樣教出資優兒》一書後,這個左手永遠寫滿英文單字的爸爸,就讓社會大眾留下深刻印象,只有國中畢業的他,卻能帶領兩個孩子成為英文、數理資優生。他沒有使用任何撇步,拋開高壓、命令式的叮嚀,只是從小跟著孩子一起學習,讓他的孩子深刻感受,學習就是這麼輕鬆,沒有壓力,學習動力自然源源不絕。


孩子之所以可以快樂學習,父母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,徐權鼎即是從自身做起,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努力,那麼,他們也自知沒有什麼理由拒絕,就這樣,他教給孩子一個認真學習的態度,當其有了正確學習態度後,相信離快樂學習也不遠了!


 


父母的陪伴.快樂學習的源頭


吉思維科技文化事業總經理朱允文提到,曾經有次到鶯歌舉辦活動時,有對父母雖然一起同行,但是卻放任孩子自行捏陶,根本不懂得訣竅的幼兒,不知不覺中把陶土全溶到台上,後來,父母一看,不問原因,直接破口大罵:「怎麼這麼笨?」

那天,實際目睹這般情景的他,決定往後設計活動時,一定要讓父母實際參與,因為唯有實際參與學習過程,父母才能了解其中困難在哪?孩子可能經歷哪些挫折?當父母能夠感同身受時,一方面可以試圖尋求方法,幫助孩子減少學習挫折感;另一方面,孩子在學習過程中,也會因為擁有同伴,能夠一起努力,產生競爭心理,當他發現自己能夠贏過父母時,內心的高度學習成就感無法言喻。

其開發的多元智能夏令營,即是實踐父母、孩子一同學習的最佳實證,吉思維科技文化事業專案經理張凌嘉提到,這一系列的優勢智能開發活動,不但可讓父母從中觀察孩子的優勢智能,並且,還是能讓父母重新體驗「學習」樂趣!因為活動皆從遊戲出發,撇開制式的教科書,從情境體驗課程,快樂學習的氛圍自然形成。



身體力行.要孩子快樂學習

曾是華新麗華集團策略長的朱允文,原先醉心於工作,一路走來也獲得老闆器重,得以在工作領域中,展現長才,但是有天太太的一句話:「你知道我們家機車換125了嗎?」卻敲醒他心中的鐘,原來,這些年來因為工作忙碌,他似乎忘了撥點時間給孩子,總以為只要塞一些才藝課程給他,就盡到身為人父的責任。

之後,他決定辭去人人稱羨的職務,在中年時期轉換跑道,致力於教育相關工作。根據多元智能理論,希望陪伴孩子能夠從小快樂學習,而在過程中,也幫助他找回快樂,他說:「看見孩子那一抹微笑,所有辛苦都值得了!」

正因為朱允文從事這樣的工作,他的孩子也變得快樂了!因為學習內涵、方式全都不像以往,他不再逼迫孩子事事求第一,反而是要讓孩子從自身感興趣的事物出發,找到學習契機,他自然能夠體悟──原來這也沒有那麼糟!學習也可以這麼輕鬆、有趣。

朱允文從自己出發,幫助父母、孩子找到一種快樂學習的公式──只要你願意,沒有什麼做不到,快樂學習不是白日夢,雖然中年之後才體悟讓孩子快樂學習的重要性,但是,他用實際行動證明,「只要肯做,不會做不到!」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感想:當父母真的也是要學習的,只要你願意,沒有什麼做不到!就怕你不做(*^O^*)

小豬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










影響孩子專注力的3大環節
許多爸媽關心幼兒專注力,但對於影響孩子專心度的原因,卻不見得認真思考過。在焦急地尋找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秘方時,請爸媽暫時停下腳步,先了解影響專注力的三大環節吧!
【文╱編輯部】


環節一、孩子本身的條件


◎專注力隨年紀和興趣增加










當孩子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動,並持續一段時間,就是專注力的表現。(圖/學前月刊提供)

學齡前的孩子,專注力仍在發展階段,容易分心是很正常的。有人會用時間長度來說明專注力的發展歷程,但以時間長度只能作為基本參考,因為判斷孩子是否專心是不能脫離情境的,當孩子面對沒有興趣或做不到的事,自然容易分心。


◎氣質不同,注意力有差別

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先天氣質,如果你的孩子剛好是屬於注意力分散度高、對外在的刺激很敏感、活動量大,或是比較不堅持的,自然比較容易被歸類為不專心的孩子。但氣質沒有好壞,只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特質,就可以找到讓孩子專心的方式。


◎男生、女生,專心表現大不同

男孩之所以顯得比女孩容易分心,一方面是因為男女孩在大腦發展的順序上不同,注意力及讀寫表現所需的能力,女孩要比男孩發展的快一些;另一方面,男孩的聽力比女孩差一點,又比較好動,如果爸媽或老師的音量太小,小男孩聽不到,自然就分心了。


◎生理與心理發展影響專心程度

如果孩子視力或聽覺有問題、手眼協調力不夠、感冒生病了、有過敏症狀,都會影響孩子的專心程度。另外,越小的孩子越不能壓抑生理需求,例如:累了、餓了、想睡覺了,自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。而情緒差時也會影響注意力。


環節二、環境中的不利因素


◎生活步調太快,讓孩子靜不下心

對越小的孩子來說,規律、節奏穩定的生活作息是非常重要的,但現在生活的步調實在太快了,爸爸媽媽每天對孩子有說不完的「快一點!」,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,並處於分心、不專注的狀態。


◎家庭環境中充滿干擾的元素

對小小孩來說,環境中的干擾特別容易讓他分心。例如:一次給孩子玩太多種玩具,他樣樣都想玩,專注的時間自然就不長;孩子遊戲的空間或房間,如果有電視或電話的干擾,也會打斷孩子的遊戲歷程。


◎太少「動」,精力無法發洩

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,運動與探索遊戲不僅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,同時也能讓幼兒消耗過多的精力。所以你會發現,每天都出去玩的孩子,遇上下雨不能出門時,他在家裡就會坐不住,顯得不耐煩。


環節三、父母的教養偏差


◎期望過高、要求不當


當爸媽對孩子的期待過高,就容易覺得孩子達不到學習的成效,而歸咎於孩子不夠專心。例如:讓孩子學太多才藝、學習超齡的東西,孩子也會因為跟不上而不專心。


◎干擾過多或限制過多

當小小孩在玩玩具或看書時,有時爸媽急著想指導所謂「正確」的做法,而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,也打斷了興致,孩子就因此分心了。有些爸媽限制孩子只能在特定時間做特定的事,結果孩子沒有主控權,反而更不容易集中精神。


◎缺少管教,孩子無法學會自我控制

太寵孩子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表現。因為認同、理解規範、並且能遵守時,可以增進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,專注力也會跟著提升。如果爸媽平時不建立規範,像是讓他一邊吃飯一邊玩,孩子自然不容易專心。




【更多精采內容,詳見《學前教育雜誌》9月號


小豬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










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,籃球比賽結束了。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,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。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,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,包括幾個三分球。
【撰文/Cynthia Dermody】

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,籃球比賽結束了。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,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。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,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,包括幾個三分球。吉文跑到看台觀賽的家人身邊,大家都擁抱他,讚美他: 「了不起!」「好棒!一個人包辦所有分數。」

吉文的姑母說: 「要是你能讓隊友打得跟你一樣好,球隊就會所向無敵。」

吉文一聽,馬上以辯護的口吻說: 「怎麼了?我已經盡力了。有什麼不對嗎?」

姑母無法理解侄兒的反應,她剛才不是盛讚過吉文了嗎?


兒童心理學家維基.帕納喬內博士指出: 「吉文以為,姑母在說他做得不夠好。他姑母的本意是說,他厲害得可以當隊友的教練。這意思大人聽得懂,但吉文不明白,問題出在姑母所用的字眼。」帕納喬內是墨爾本父母之道學院的創辦人。

父母或其他常跟孩子相處的人都知道,要能清楚無礙地和孩子溝通,有時很不容易。待吉文的姑母把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之後,吉文就釋然了。

跟孩子說話,一些尋常詞語儘管用意良善,但都可能帶來情感或心理上的傷害。十來歲的孩子腦袋還在發育,不可能跟大人一樣剖析詞語、上下文或字裏行間的含義等,包括諷刺。

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充分發揮潛能,那麼和他們談話時的遣詞用句最好謹慎,以免留下心靈創傷,同時務求建立他們的品格。父母跟孩子說的一些話,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,甚至帶有鼓勵意味,其實也許恰恰相反。

下面七句是這類常見的話,換個方式說或許好一點。

 

你對孩子說:「你真棒!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你的責任就是令我高興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你該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豪。」


多年來,大家都以為誇獎孩子、加強孩子的自尊,是他們出人頭地的關鍵。但兒童專家現在發覺,誇獎過頭,可能適得其反。嗜誇成癮的小鬼,凡事都指望人家讚美,到了十幾歲,假如受到「抽大麻」、「到汽車後座玩玩」等挑逗,很可能為求朋友誇獎而順從。稱讚女兒「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」,或誇獎她的分數而不是平日的努力,她會以為不打扮得漂漂亮亮、不取得高分,你就不喜歡她。孩子會把這套觀念帶到學校去。

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.德韋克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時,針對四百名五年級學生進行實驗,測試誇獎過當的影響。她比較了兩組孩子,一組獲得「用功」的讚賞,另一組獲得「聰明」的讚賞,發覺被讚賞「用功」的一組測驗成績較好,也較能應付困難的功課。

德韋克指出:「讚美孩子的天賦,往往使他們誤以為憑天賦就會成功,不必努力。結果他們害怕考驗,不會努力保持好成績,反而停下來任人趕上。」德韋克現已轉往史丹福大學任職。


你對孩子說:「說話客氣點!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我不想聽你聊什麼心底話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我很高興你跟我談,不過我覺得這個字眼不得體,以後請別再說。」


帕納喬內認為,孩子跟你談話時,假如夾雜些流行的粗話,你最好寬容點,這是現代孩子談話的方式,並非存心冒犯。家長一旦把談話重點轉移到字眼上,交談的本意就可能完全喪失,孩子不再吐露心聲。

帕納喬內說:「你當然不希望孩子有話不說。父母求之不得的,正是孩子對他們直言不諱。」要教導孩子不說粗話,可在談過話之後再提出。


你對孩子說:「我們買不起。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凡事有錢就行了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這家商店的好東西實在不少,但我們家裏已有很多,不要再增加了。」


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多一套電視遊戲機或一個洋娃娃嗎?當然不是。但父母一味表示不買只是因為錢的關係,孩子就會以為金錢是幸福的源頭,在林林總總的商品廣告誘惑下,不知饜足追求物慾。

兒童發展學專家馬西.阿克內斯博士說:「孩子在五歲之前,你應該使他們覺得生活富足,重點不在物質,而在於享受目前所有的一切。」阿克內斯是quantumparenting.com的創辦人,他認為,財務是父母不必和孩子討論、解釋的少數課題之一,尤其是年幼的孩子:「要是孩子每次想去什麼地方或買什麼東西,你都詳詳細細解釋拒絕的原因,孩子就會跟你理論,甚至把你駁倒。」你應該用堅定而開朗的語氣說:「不行,不必多說了。」

如果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提出要求,那麼你可以坐下來,跟他商量買東西的條件,例如成績進步,當作獎勵;或者多做點家事,當作報酬。商量的過程,比哪一方付出多少更重要。


你對孩子說:「別怕,不會有事的。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你就愛大驚小怪!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你一定感到很難受,說來聽聽。」


孩子被同學取笑、游泳比賽拿不到獎牌等,回到家裏悶悶不樂,家長一般都會表示沒什麼大不了,安慰他們一番。大人知道這些挫折是小事,但孩子要學習表達、處理心中的情感,而不是把情感藏在心中。帕納喬內說,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該有感受,或者覺得不該有某些感受,就會把心事悶起來,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。

你應該誘導孩子擺脫怨天尤人的情緒。「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?」「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補救?」這類說法,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,化消極為積極,自行解決問題。

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兒科教授梅爾.萊文博士說:「父母用心聆聽孩子說話,勝過一味向孩子訓話。你只須贊同孩子的觀點,孩子有什麼事都會跟你說。」


你對孩子說:「不要跟陌生人說話。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只要是陌生人都想傷害你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有些人令你感到不自在,就不要跟他們說話。」


現代的孩子經常得面對陌生人,跟陌生人說話,例如到商店買東西、搭公車、看醫生等。「不要跟陌生人說話」這句古訓已不合時宜。父母應做的是,好好跟孩子說明各種危險。

首先,父母須了解一些事實。儘管的確有孩子被陌生人當街擄走,從此失踪,但這些駭人聽聞的案例極少。傷害孩子的往往是熟人,包括長輩。所以,父母應教孩子提防所有人,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,只要那人令他感到不自在。

聯邦調查局侵害兒童案件專家詹姆斯.比斯利說,假如孩子喜歡上網,父母就應教導他們避免把姓氏、地址、學校名稱等資料外洩,以免對方利用資料找到他們。孩子在網上結識了新朋友,也應該告訴父母。


你對孩子說:「不可以自私。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把東西給人家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傑西想借你的跑車玩玩,跑車當然還是你的,他會還給你。」


你自己不會把跑車鑰匙交給鄰居,怎麼卻教孩子「不要自私」,把玩具無條件交給別人?塔夫茨大學教授、心理學家大衞.埃爾金德博士說:「小孩子難以分辨自我和所擁有的或心愛東西之間的差別,例如玩具熊、玩具火車等。所以你不能要求他們把自我分給人家。」埃爾金德說,有些孩子多次被迫割捨心愛的東西,感到非常苦楚,結果會避免對人付出愛心。孩子要到八歲左右,才真正了解分享的概念;八歲以前,教他們自私一點,是必須的。取過孩子鍾愛的玩具之前,最好先在上面寫上他的名字,他就明白你不是逼他放棄所擁有的東西。


你對孩子說:「你為什麼……(這麼晚才回來、打妹妹等)?」

孩子聽到的卻是:「你又搗蛋了。」

較好的說法是:「我看你一定玩得很高興,所以才這麼晚回家,但這是不對的。」


兒童心理學家認為,父母往往向孩子提出太多問題,有些問題其實是吩咐,例如:「你不覺得該穿雨衣,免得淋濕嗎?」這類問題只是把命令的口氣化作友善的提議。還有些問題父母其實已知道答案,例如孩子打妹妹,多此一問,只不過要讓孩子感到羞愧,自己招供。這個方法或可收效於一時,卻會衍生後患。孩子搗蛋,父母應該告誡,而非羞辱;使他知錯,方可培養他是非之心,但若年幼就令他過分羞愧,反而可能窒礙是非之心的發展。阿克內斯說:「孩子不辨是非,就不會理會別人的感受,會偷竊、撒謊,甚至暴力犯案。」父母最好跟孩子說,知道或猜想他們做了什麼,然後解釋為什麼不該那麼做。要是你說錯了,孩子一定會馬上糾正,而這正可以成為雙方懇切交談的起點,有助孩子成長。

讀者文摘2008年9月號】


小豬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